最新内容

热点内容

全站检索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南农业大学滨湖商场
  • 电话:0731-84635220

农专奠基人:杨邦杰

时间:2015/11/26 08:55:00  来源:   作者:   点击:
 
 
 
 
 
 
  杨邦杰,蚕业教育家和科学家。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6月18日生于湖南省武冈县蓼溪乡(今洞口县大水乡)。1915年(民国四年)毕业于湖南省立甲种商业学校,随即东渡日本求学。因每每受到日本同学的歧视和侮辱,愤而回国。但救国之志促使他于1920年(民国九年)再次东渡日本,进入日本九州帝国大学(今九州大学)农学部,着重学习有关蚕桑的课程,并师事日本著名蚕学家田中义麿博士进行研究工作。在日期间,曾与其导师田中博士共同发表《冬季莴苣叶养蚕》的论文,在日本蚕业界产生很大影响,从而开探索家蚕代用饲料研究之先河。
 
  1928年(民国十七年)毕业回国,历任仲恺农工学校蚕桑部主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蚕桑系主任,中国合众蚕桑改良委员会委员,成为华南地区蚕桑高等教育的创始人。1936-1937年,经杨邦杰四处奔走呼吁,中山大学农学院蚕桑系获得有关方面资助,开辟400多亩桑园,保存桑品种115个,修建大型蚕种冷藏库1座,增添多种教学科研用仪器设备,并在广州石牌设立华南蚕业试验场,使蚕桑系的各项教学及试验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同时,亲自讲授有关课程,并编写了蚕学、养蚕学和蚕种学等讲义。这些讲义,以日本教材为主要参考资料,同时吸收国内风土习俗和传统生产经验,以及他自己的实验、观察和研究成果,在移译国外术语时,常反复推敲,定出适合我国实际的中文名词。1930年(民国十九年),《蚕学讲义》编成后,很受全国各蚕桑学校的欢迎,并被选用参考。在教学的同时,致力于蚕种改良,杨邦杰引进日本蚕种,应用遗传学理论的纯系分离法和杂交法,最先为广东育成优良白茧蚕品种,并在整理地方品种、蚕的遗传研究和改进温汤浸种等方面取得开创性的成果。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日军南侵,10月,蚕桑系随校本部迁往云南澄江,经费十分短缺,教学工作陷于停顿。为了抢救蚕桑系保存的蚕品种,求见广西建设厅农林处负责人,整整等了3天,才被接见并拨给一笔经费。当时有人劝他何必如此低声下气,他说:“我为蚕桑事业宁愿牺牲一切,等待二三天算得什么!”闻者莫不深受感动。
 
  1941年(民国三十年)9月接掌湖南省立农业专科学校校长。他在农专兢兢业业,勤奋工作,不分寒暑与假日,常常工作至深夜。由于他夙有气喘病,曾多次于隆冬之夜昏倒在回家途中。他来到农专之际,农专才刚刚组建,一切白手起家,从零开始,艰苦备至。他增聘教员,布置校舍,东奔西走,筹措资金1100余万元,修建农专新校舍。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夏,经过师生艰苦共建,新校舍落成,省立农专开始步入正轨。到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新校舍教学楼、实验室、办公楼、宿舍楼、礼堂、农场、林场、图书馆、防空洞等等,基本竣工,粗具规模。与此同时,他还派员分赴衡阳、桂林等处投资采购图书仪器,另向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借用实验仪器多种。这样,因陋就简,惨淡经营,但因得到师生全力支持,共同努力,省立农专的发展,此时呈现一派勃勃生机。他提倡教学和科研为生产服务的观点和劳动观点,主张理论结合实际,应用研究与基础理论研究并重,在一定条件下首先研究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他兼任湖南蚕丝改良场场长。他在湖南耒阳设湖南蚕丝改良场,在湖南澧县、长沙分别设立蚕桑工作站,蚕桑事业在湖南逐渐得到发展。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9月,抗战才刚结束,他便申请在澧县设蚕丝改良场,耒阳设工作站,长沙设办事处。获得批准后立即开展复员工作,使湖南蚕丝改良场得以迅速恢复试验和生产,为振兴湖南蚕业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样,他以身作则,为农专师生树立了扎根实际生产的榜样,在他周围,汇聚起一批农专的优秀专家和教授,为日后农专的继续发展,升格学院,奠定了坚实基础。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后,任华南农学院教授兼蚕桑系主任。1963年后,曾先后当选为中国蚕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广东省蚕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广东省第三届人大代表。1971年1月5日病故于广州,终年80岁。
点击下载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