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内容

热点内容

全站检索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南农业大学滨湖商场
  • 电话:0731-84635220

承百年修业 展六秩辉煌

时间:2015/11/26 08:58:00  来源:   作者:熊楚才   点击:
 
 
 
 
 
  2010年的金秋,校园道路修整一新,芙蓉广场的新建破土动工,“承百年修业,展六秩辉煌”的校庆主题也已公布……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湖南农业大学本科教学60周年庆典的筹备工作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有人不禁要问:“承百年修业,展六秩辉煌” 这一主题的含义是什么?也正是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担任校庆筹备和校史编写工作的同志,先后到省档案馆、省图书馆、省史志办查阅和采集了海量历史资料,听取了华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厦门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多所兄弟院校的经验介绍,学校组织召开了历任校领导、资深专家等各类人员的座谈会,才逐步达成共识。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溯“修业”之源,寻农大之根,还得从《易经》说起,从湖南农业大学的前身——1903年创办的“修业学堂”和1941年创办的“湖南省立农工商业专科学校”说起。
 
  “修业”最早出自《周易•乾》“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一语,古人认为“进德”与“修业”一脉相连,缺一不可。曾国藩也体验到“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修业学堂”正是因为秉承了“德业双修”这一宗旨,并代代相传,才铸就了“三湘名校”的品牌而载入史册。
 
  “修业学堂”初创于1903年10月9日,1912年易名“修业学校”, 1920年改办 “农业职校”,1934年定名为“湖南私立修业高级农业职业学校”,1950年更名为“湖南省立修业农林专科学校”。“湖南省立农工商业专科学校”成立于1941年,1947年并入“克強学院”,1949年“克強学院”与湖南大学合并, 1951年湖南大学农学院与“湖南省立修业农林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湖南农学院,1994年更名为湖南农业大学。由此可见,湖南农业大学实际上已有100多年的办学历史,即将于明年举办的校庆,实则只是自湖南农学院成立以来的六秩花甲之庆。
 
  翻开修业的历史,连缀尘封的往事,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今日农大60年之辉煌,本源于百年修业。湖南农业大学的历史,是一部务本崇实的历史,是一部朴诚奋勉的历史,是一部愈穷愈振的历史,是一部救国帜志的历史。
 
务本崇实 一以贯之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 以农为本这一理念早在汉代就已确立,并载入了《汉书•文帝纪》。抚今追昔,我们欣喜地看到:“务本崇实”,作为办学理念与宗旨,就像一条红线,始终贯穿于百年修业的发展脉络之中,见证于修业学校协进堂悬挂着的“习苦耐劳、崇实尚朴”8个大字的牌匾,见证于修业抱定“农业教育为最重且先”不放之原则,见证于彭国钧校长和创始人之一的周震麟先生所题 “公勇朴实 ”、“习劳耐苦,崇实尚朴”的校训校风,见证于曾任湖南省教育厅厅长朱经农对毕业生的“农为本业”、“努力发展农业以裕民生” 的劝勉,见证于修业40周年校庆之日蒋中正“务本崇实”的题词,更见证于全国权威刊物的报道……
 
  先后担任修业学校校长40年的彭国钧之子彭先河在《修业农校与彭国钧》一文中介绍,修农的教学特点是联系实际,结合科研,服务生产,提倡手脑并用。师生赤脚草鞋,主动深入稻田、园圃,与农场工人一同操作,并进行田间观察和记载。省教育厅厅长朱经农来校视察,深有感慨地说:“办农业学校是难得有此精神。”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当时修业农校水稻品种的培育与改良卓有成效,先后培育出“小南粘”、“粒谷早”、“修农一号”、“修农二号”等优良品种并在全省推广,取得了很好的增产效益。当时在国内有影响的杂志《独立评论》第80期上有专文介绍说“湖南水稻改良,修业开先河”。学校定期出版的《修农月刊》,常为学术界引用。
 
  修业农校“务本”之举在战乱时期也未间断。1938年,日寇逼近湖南,学校迁至安化东坪。校长彭国钧利用安化有千年产茶历史又是茶叶集散中心这两大优势开设茶科,并聘请经营茶叶的名商,访问有经验的老茶农,集思广益,组织教学力量,以图我国茶叶生产的复兴,成为当时全国唯一一所开设茶科的高等农业学校。茶科师生研制的红茶和黑茶,均由贸委会中国茶叶公司收购。
 
  修业农校“务本”之举早就影响全国。1933年11月,值修业学校创办30周年之际,正在北平师范大学国文系读一年级的名不见经传的吴奔星, 想起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修业农校,不禁写了一篇题为《介绍农民化的湖南修业学校》的文章,并附上一封信寄给《独立评论》的主编胡适。他在信中充滿感情地说:“我住在长沙有十余年的历史,湖南教育的内幕颇为清悉。但是惟修业农校在我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正是“务本”的泥土芳香,感动了胡适这位当时中国文化界、思想界声名显赫的领军人物。以至不到10天,文章就得以发表。而且有评论说,对一所修业学校介绍之详、篇幅之长、影响之大,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在半个多世纪的峥嵘岁月里,修业学校正是遵循“务本、崇实、尚朴”之路,才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革命家和出类拔萃的专业人才。
 
  湖南农学院创建之初,首任院长李毅之在建校庆典上就阐明了“建立一个新型的、正规的农学院,贯彻理论与实际结合,达到教、学、做合一,向工农开门,接收保送工农干部入学”的办学理念与方针。
 
  正是在这一理念与方针的指导下,湖南农学院的师生无论是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还是在科学研究方面,都坚持 “以农为本”,取得了丰硕成果。农业科学研究方面的著名专家学者就有以宏篇巨著《中国害虫名录》和《中国经济昆虫学》享誉中外昆虫学界的昆虫学家及农业教育家李凤荪,有分别荣获朝鲜与韩国“三级国旗勋章”和“建国勋章爱国章”的世界著名葡萄专家柳子明;有50年代末担任湖南农学院副院长并在创建教学、科研、推广三结合教学体系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积累宝贵经验的周汝沆,有在创建中国乃至全球唯一的麻作专业方面有卓越贡献的“当代麻神”李宗道,有在《生物进化控制论》和《相对遗传力理论》上建树颇丰的遗传学家裴新澍等。
更名为湖南农业大学以来,其“务本”之举更是享誉三湘四水乃至神州大地。从“科教兴农”到“星火西进”,从“学研产良性互动”到“双百工程”,从全国“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 到“全国星火科技先进集体”,一步一个脚印,凝炼办学特色,硕果累累。这些硕果凸显在官春云院士的油菜花里,装点在康春林老教授的挂藏室里,展示在陈立云研究员的优质水稻里,凝结在石雪晖教授的甜蜜葡萄里……
 
朴诚奋勉 矢志不移
 
  朴诚,即朴实诚恳、纯朴、俭朴和坦诚。考其中国历史,为官为民无不崇尚“朴诚”。清代刘大櫆在《知上犹县方君传》中推介方君“其莅官不欲以才显,而一推其朴诚相示” ;沈复在《浮生六记•坎坷记愁》中叙述“华名大成,居无锡之东高山,面山而居,躬畊为业,人极朴诚”即为实证。以古为鉴,从修业学校倡导“崇朴尚实” ,以“公勇朴实” 为校训到今天推崇“朴诚”于校训可见,“朴诚”这一精神元素已融入湖南农大师生的血液之中。
 
  “奋勉” 即发奋努力。 郑观应 《盛世危言•税则》中说:“我华人皆知奋勉。”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奋勉”与“朴诚”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正是基于这一认识, “朴诚”和“奋勉”双双镌刻在自修业学校至湖南农大的师生脑海里,见诸于行动之上。
 
  谈及朴诚奋勉,我国著名诗人、校友吴奔星1933年专门撰文介绍说,修业学校的师生在穿着上简直没有方法区别谁是教员,谁是学生及谁是农夫,连皮肤都蕴藏着无限的泥土气。下地时或光赤脚或穿草鞋,与农场工人打成一片。学校还引导学生自食其力,给每个学生划一小块土地供其种植作物,所得的三分之二归自己,一般可够三个月伙食费。
 
  这种朴诚奋勉之风不仅体现在学生身上,更体现在历任教师乃至校董、主事和校长身上。当时的主事彭先泽赤着脚在田间工作,益阳县教育局长一行来校参观要见他,把他当成农民问路的趣事传为佳话。校董俞蕃同先生在政府停拨补助费,学校行将倒闭时多方借贷,独立支持。辛亥革命时期,学校经费极为困难,黄海润校长自任教课兼职员,经年不支薪,淡泊名利,深得学生敬重,故有树碑为证。校董兼教员徐特立,在修业任教期间,城乡往返80余里,总是步行,从不乘轿。将至花甲之年的的彭国钧校长唯恐教员及学生不能吃苦,便亲自与农夫吃饭。正因为修业上至校长教师、下至历届学生,都辛勤耕耘,发奋努力,故总是得到上级的首肯。当时的教育部曾嘉奖道:“修业学校以朴诚奋勉的校风,洵他处所难多觏”,并授予学校“为时养器”的匾额,授予校长彭国钧三级褒章。修业学校40周年校庆时,教育部长陈立夫还亲笔题写了“民生在勤”的铭言,以资鼓励。
 
  接过前人传递过来的薪火,后来人又是怎样使其燃成燎原之势的呢?从湖南农学院校址的几度迁徙中可考;在刚刚恢复高考时一批老教授奋力笔耕的累累硕果中可品;于农大学子在“三农”工作中建功立业的事迹中可知。
 
  曾记得,校址从韮菜园搬迁至东塘时,驻地“戏子公山”,还是一片荒凉的坟地,师生发扬“奋勉”精神,靠自己的双手挖山包、修道路,并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开展院系调整,做到了劳动建校与教育教学两不误。院系调整后,学生人数猛增,学校竭尽全力,采取以食堂、舞台为课堂,合班、轮班上课,借用外单位房屋上课和住宿等措施,确保了教学等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
 
  曾记得,校址从东塘搬迁至现址浏阳河畔时,河道上还没有桥,学校也无搬运车辆。所有教具、标本、桌椅板凳,甚至一棵棵大树,都是师生们搬着、挑着、扛着或抬着过来的。至今,不少校友回母校一定要看看那片亲手移栽的松树林。
 
  曾记得,在刚刚恢复高考,教材奇缺时,陆松侯、陈兴琰、刁操铨、陈常铭等一批资深教授挺身而出扛大梁,先后主编了《茶叶评审与检验》、《茶树育种学》、《作物栽培实验指导》、《蔬菜昆虫学》、等系列教材,有的获得全国优秀教材奖。此外还与兄弟院校合编、参编各类教材了40余种。以此为契机,在后续10年中,学校自编教材264种,其中基本教材111种,配套教材153种,不仅解了燃眉之急,而且促进了历史转折时期教学与科研的同步发展。
 
  校因人名,人以校显。一种大学精神的传承,总是离不开风云人物的历史作用。圈点近年来续写“朴诚奋勉”的农大学子,人们自然会首推学农爱农、乐于献身“三农”的“全国劳动模范”李常水和石雪晖。是他们把“朴诚奋勉”的精神物化为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走上小康的伟大事业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为学校、为湖南省乃至国家赢得了荣誉。
 
  从李常水到石雪晖,决不是后来者 “三农”情结的偶合,而是农大学子精神内核中“朴诚奋勉”的一脉相承和矢志不移。
 
愈穷愈振 承前启后
 
  “愈穷愈振”作为修业学校校歌的关键词之一,不仅激发了一代修业学子向贫困进军的昂扬斗志,而且铸就了后辈继往开来、百折不挠的坚强品性。
 
  修业学堂初创于国家危难之际,且无官费支持。修业教师自校长以下几度停支薪水,幸有如钱维骥、朱子陶、田震勋等众先生自愿不要分文来修业任教者。回忆当时生活之贫苦,前人有“校无隔夜之粮。赖典当衣物,始见炊烟” ,“房屋湫隘不可居,天雨水深尺许,跣足持雨伞上课”的描述。故当时社会上有所谓“叫化修业”,“贵族明德”之谑言。可贫穷与谑言不仅没能动摇师生办学求学的决心,反而激发了师生愈穷愈振的斗志和乐观精神。即使学校面临倒闭之窘境,教职员也热心任事,一人兼数职,辄更深阅课卷,黎明又起工,亦皆精神焕发,课余歌声恒达户外,使外人不知学校之将倒闭。当时担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的朱家骅也为之感叹,挥笔题词曰:“缔造艰难!”
 
  1941年下半年,湘北沦陷,陷区学生约百人家庭经济来源中断,国民党政府虽许诺救济,但层层中饱,办事磨蹭。校长彭国钧见望梅不能止渴,遂作出四项决定,其中有一条是学校组织师生课余种菜,挑到街上出卖,收入作伙食之用。学校还垫出食米200多石,使在校学生衣食无缺,毕业学生顺利毕业并参加了工作。这与邻省湖北许多学校的学生颠沛流离,甚至丧生异地形成鲜明对照。
 
   “猗欤修业,创自癸秋分,本革命的情绪,十二人独立而经营。真自治,都服从。年长学生,半读半耕,愈穷愈振。我后起,齐努力。当记取创造的精神,当记自治的精神”。“……百载经营,继起赖有人,养成我艰苦朴素优良好校风!”早先的和新版的校歌,都真实地反映了修业师生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的精神风貌,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农大人愈穷愈振,不断进取。
 
  40年代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修业学校”,同旧中国许多私立学校一样,尽管在许多志士仁人的惨淡经营下得以生存,但最终逃脱不了被昏庸的统治者和黑暗的社会制度吞噬的命运。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修业学校已是风雨飘搖,奄奄一息了。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先是接办 “修业”,改为“湖南省立修业农林专科学校”,继而将其同“湖南大学农业学院”合并,组建“湖南农学院”。并于1951年3月9日举行了隆重的建校典礼,伟大领袖毛泽东亲笔题写了校名,标志着湖南省唯一的一所本科农业大学应运而生。
 
  解放初期,百业待举,教育先行。高等农业教育迎来了缕缕曙光,也经历了道道坎坷。
 
  湖南农学院建院之初,生活很艰苦。首任院长李毅之,在食堂吃饭,炊事员见他是省里的领导兼院长,更是南下干部、甲级残废军人,为他开点“小灶”加个荷包蛋,他却总是把荷包蛋分给老人和女同志吃。
 
  农大人正是本着这种“愈穷愈振”的精神,在50—80年代,风雨兼程,同舟共济,渡过了国家暂时困难时期,平敷了十年内乱的创伤、经受住了政治风波的考验,提出和实施了“一主两翼”的改革发展思路,于千磨万砺中抢抓机遇求发展,使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与时俱进,踏上了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坦途。
 
  进入90年代,农大人将这种“愈穷愈振” 的精神化为科教兴国、科技振湘、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壮举。早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学校就创建了《农村家庭经营》专业,承担了全国南方片校长培训工作,被评为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从1990年至2002年,学校先后派出若干批年富力强的干部、教师和科技人员组成驻点工作组,深入怀化、郴县、江永、桂东、桑植和湘西等贫困山区扶贫支教,参与实施“星火西进”计划,分期分批组织了几百名专家教授到点上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展科技咨询、科技培训和科技示范。先后承担了“低产田改良”、“水稻高产栽培”、“小麦栽培”“家庭规模养猪业”、“猕猴桃种植”等一系列科技示范项目。并筹资几百万元,为当地新建了小学、修通了公路、铺设了引水管道、办起了饲料厂、种植了经济林,在指导贫困地区农民科技致富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10年来,学校矢志服务“三农”,创建了4种学研产良性互动的模式,凝练成学研产结合的办学特色和亮点。其中“双百”富民工程模式得到湖南各级政府和全国主流媒体、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评价,写进了湖南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纳入到了湖南科技富民强县计划,成为湖南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程,被中央电视台誉为:北有‘太行山道路’,南有‘双百’科技富民工程。
 
  学校还历时8年,依法依规腾地拆迁720户计16.48万m2,统建安置房2100多套计22.6万m2,全面实施了校园规划,大大优化了育人环境。
 
救国帜志 星火相传
 
  修业学校其所以成为“三湘名校”,除了她“务本崇实、朴诚奋勉、愈穷愈振”的光荣本色之外,还有其赴难救国,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
 
  早在1903年修业学校就在以“救国帜志”为己任。1923年,校董姚舜生就明确地提出了 “救国帜志”的办学目标。
 
  修业伊始,湖南省教育界中顽固的旧派仇视新学,加之朝廷昏庸,明令兴学,实则暗设机关扼杀兴学之举。当时和孙中山并称为开国二杰的黄兴,离开日本回到长沙,在明德中学兼课,暗中进行革命活动。他教地理课时,在发给每个学生的地图上都题写了“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和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等诗句,以激发学生爱国救亡之热忱。并于1904年 2月在长沙创立了华兴会,在明德召开了华兴会的第一次会议,印发了第一本革命书籍,策划了第一次武装起义。正是在孙中山和黄兴的影响下,长沙明德中学富于革命思想之青年学生王桢、郭琮翰、何积烺等12人在受到压抑时,毅然从明德中学退学,另办修业学校,并于1903年阴历8月18日正式开学,从此修业学校便成为当时革命党人的聚会之所。
 
  1909年阴历10月26日,学校校董兼教师的徐特立在给学生讲演时事,痛斥帝国主义,讲到义愤处,跑到厨房拿来一把菜刀,当场砍掉左手的一节手指,血书“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八个大字,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毛泽东后来回忆说:“这给了我对革命的第一次感性认识。”
 
  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毛泽东从北京回到长沙,接受彭国钧校长的聘请,以历史教员的职业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为《湘江评论》撰稿,并指导学生创办《小学生》等革命刊物,宣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思想。是年12月,毛泽东在修业领导湖南人民进行驱逐军阀张敬尧的斗争,发动全省总罢课,修业的师生首先响应,为修业学校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在抗日战争期间,修业学校把爱国救亡贯穿于办学之中。校长彭国钧经常安排军事训练,主持制作了由“锄头,笔杆,枪支”三个图案组成的校徽,使学生会拿笔杆,会使锄头,还会持枪卫国。并组织师生在农村办民众夜校,在纺织厂办妇女班,实行“流动教学”,宣传抗战;组织代耕团帮附近征战军人家属和缺乏劳动力的贫苦农民耕种,使其坚定抗日必胜的信心。
 
  解放前夕,修业的进步师生在地下党的领导下,迎接解放,护卫学校,举行示威游行,发起和平签名运动,为争取湖南和平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自克强学院至与湖大合并的3年,学院师生在反内战中,矛头直指反动军警。学生自治会主席高继青在斗争中临危不惧,惨遭特务暗杀。长沙市各界数千人为他举行追悼活动和送葬,其人其事已陈列于湖南革命烈士纪念馆,入编湖南百年大事纪。
 
  湖南农学院组建后,沐浴着新中国的阳光,首任院长李毅之高扬兴国之帜,以“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英雄气概,来不及平敷自己血洒疆场的伤残,一人肩负起了湖南省高等农业教育、荆江分洪和洞庭湖治理总指挥的双重重任。终因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不幸辞世,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无产阶级坚强战士”的称号,并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修业学校“救国帜志”的精神还反映在为振兴中华而远渡重洋刻苦求学,以寻求救国的道路。从1903年至1905年,修业学校先后赴日本留学的,就有10人之多。而且学成回国之后,大都投身到了如火如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之中。
 
  时隔一个世纪,农大学子爱国之痴心不改。自1982年以来,先后有留学人员152人学成回校,成为前沿学科的带头人或教学科研骨干。留美归国博士萧浪涛,抱定“男儿国是家”的信念回母校工作。创建了在国内外同行中有重要影响的植物激素研究中心。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等国家级课题10余项,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各1项,主编国家规划教材6部,发表SCI论文20余篇。当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植物生理学会植物生长物质专业委员会主任、美国植物生长调节学会理事、植物学报与植物生理学报编委等学术职务。被中组部评为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受到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农大人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先后获得一系列重大荣誉和标志性办学成果。尤其是“十五”以来,实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重点学科、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劳动模范等重大突破;两次荣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星火科技先进集体”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在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中续写辉煌!
 
  格物而致知,宁静以致远。承百年修业,展六秩辉煌,为的是谋科学发展。让我们以史为鉴,戒骄戒躁,一往无前,为祖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点击下载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