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内容

热点内容

全站检索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南农业大学滨湖商场
  • 电话:0731-84635220

李毅之传略

时间:2015/11/26 08:59:00  来源:   作者:   点击:
 
 
 
  在河南省委宣传部等部门联合组织开展的“6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6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原人物”的评选活动中,李毅之当选河南省“6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李毅之(1907.4-1955.11),湖南农业大学的开创者,原湖南农学院第一任院长(1951年3月至1954年11月兼湖南农学院院长)。曾用名玉涵、九臣、震宇、云生,出生在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原新乡县)大块镇小块村。1926年冬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新乡县早期参加革命活动的领导人之一。1930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后在京津一带从事地下工作活动。1932年春参加中国共产党。1949年南下后,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省第一届人大代表、省人民委员会委员、农林厅副厅长、农林水办公室主任等职。
 
抗日战争中的游击队司令员
 
  1927年暑假,李毅之和傅德明、何兆彩等人建立了新乡第一个共青团支部,任支部书记。8月初,他协助筹建国民党新乡县党部,并担任县党部执行委员。国共分裂后,辞去国民党县党部执行委员职务,到鲁堡小学任校长,针锋相对地同国民党右派势力作斗争。
 
  抗日战争爆发,李毅之在豫北组织平汉抗日游击支队,任司令员。1940年后,历任八路军冀北豫军区新三旅民运科副科长、一一五师教七旅统战科长等职,在汲县战斗中负重伤,成为甲级残废军人。1945年,转到地方工作。
 
  1948年冬,任太行第五专署专员兼新乡市长,是新乡市人民政府的第一任市长。随着解放战争向全国胜利发展,他奉命南下支援新区建政。1949年9月,就任新成立的湖南省人民政府农林厅副厅长(因湖南全省和平解放,当时政府正职由民主人士担任)、省农林水办公室主任。解放初期在湖南农业建设中,迅速建立起省、地两级农科所;改革了旧的耕作制度,实行“单季改双季,间作改连作”;推广了水稻密植和良种繁育,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与发展。
 
建国初期的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者
 
   一是荆江分洪工程。1951年3月23日,政务院正式公布《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规定》,中南军政委员成立荆江分洪工程委员会和工程总指挥部。工程委员会以李先念为主任委员,李毅之等任委员,并任南线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长。1952年4月5日荆江分洪工程全面动工。24日,在湖北沙市召开赠授党和国家领导人为荆江分洪工程亲笔题写锦旗的大会,毛泽东主席题词是:“为广大人民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 周恩来总理题词是:“要使江湖都对人民有利。”
 
  参加荆江分洪工程的10万军工、16万民工以及技术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 4万人,仅用了75天的工期,比预定计划提前15天的惊人速度,建成荆江分洪第一期主体工程,从而提高了荆江河道安全泄洪能力,缓解了与上游巨大而频繁的洪水来量不相适应的矛盾,速度之快令中外水利界赞叹不已。李毅之在分洪区南线(湖南)大堤等主体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整修南洞庭湖工程。1954年,洞庭湖发生了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水,堤垸溃崩,损失惨重,京广铁路也受阻达3个月之久。在万分危急时刻,中央决定暂时淹没洞庭湖,保住大城市武汉。并调一大批干部治理洞庭湖。李毅之任洞庭湖工程副总指挥长,全面负责工程建设,堤坝上哪里最困难、最危险,哪里就有他的身影。那年冬天气候奇冷,整个工地冰封地冻,荒洲上的泥土冻成了冰块,河岸上的树枝挂满冰凌,民工们的蓑衣结满透明的冰花,电线被冰凌压断,水鸭被活活冻死,近百万民工被困在工棚,李毅之把大衣一甩,带头破冰,凝固的洞庭湖工地一下子喧哗开了。民工们高喊着“人争寒气火争烟,寒冻压不倒英雄汉”的口号,震撼了八百里洞庭! 

 

 

  小港镇口工程,是整治洞庭湖工程中最大、最难的堵口工程,当时挑选了两万多精壮民工投入战斗,当工程进入堵口合龙关键阶段,李毅之等几位总指挥顶着凛冽的寒风和纷飞的大雪,夜以继日地奔忙在工地上,组织民工在湖面上架起两座木排浮桥,加快运送石方的进度;他号召民工用“塌一寸,填一尺”的精神,战胜了严重塌陷,终于提前截断了汹涌奔腾的沅水主流,在3米多深的淤泥和奔腾咆哮的激流中,筑起了一道1000多米长的拦湖新堤。经过近5个月的艰苦奋战,治理洞庭湖工程完成土方8611万立方米,石方479万立方米,整修堤坝3400多公里,使沅水、澧水入湖有了独立的洪道,200多个零乱的堤垸合并为沅澧大垸和沅南大垸,历史上水系紊乱、堤防残破的洞庭湖得到初步治理,面貌焕然一新。

 

 

  在碧波浩淼的八百里洞庭湖大堤上,至今耸立着一座高大的纪念碑。碑文记载了上个世纪50年代湖南人民战天斗地、治理修复洞庭湖堤垸的伟大壮举和辉煌成就。当年的治湖大军中,有几个响当当的名字,他们是治理洞庭湖工程的决策者和指挥者,是根治湖南水患的功臣:李毅之、孙国治、史杰、张勇、王治国等。

 
湖南农学院的第一任院长

 

 

  
  建国后,为适应湖南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1951年3月9日,由湖南大学农业学院和湖南修业农林专科学校合并建立湖南农学院,李毅之兼任首任院长。他在建校庆典上阐明办学理念:“建立一个新型的、正规的农学院”,“贯彻理论与实际结合,达到教、学、做合一”,他主张学校向工农开门,接收保送工农干部入学。
 
  李毅之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摆在办好学校的首位,从全省技术干部中选调了一批有丰富实际经验的干部来校执教;还派人赴上海、广东等地聘请教师,聘请了20多位教授来校,组建了建校初期一支强劲的教师队伍,以适应学校的发展与建设。湖大农学院原来的学科和办学层次单一,本科仅有农艺、农业经济、植物病虫害3个系,在校学生只有260余人,建校后的第1年,新增了森林、园艺、土壤三个系,发展成为设有本科、专科、高农三个部和农业干部培训部,在校学生共达2000余人,加上高农部学生500多人,农业干部培训部1000余人,成为一个拥有近4000名学生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大学。学校在长沙城南东塘建设新校区,总面积达33000平方米。1951年秋季,新生在新校舍教学,并开展了以“抗大”为榜样,劳动建校的热潮。
 

 

  李毅之主管全省的农业、林业和水利,当时,正是建国后全省水利建设的第一个高潮,他参与荆江分洪工程、整修南洞庭湖工程等重大水利建设,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学校。但每次从工地回到长沙,都要到学校来;到了学校,就一定到教室里看看学生与老师。解放初期生活仍很艰苦,在食堂吃饭,他要炊事员把为他开“小灶”准备的荷包蛋送给老人和女同志,他爱民、亲民的作风,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1955年11月17日,由于长期过度的操劳,李毅之在治理修复洞庭湖堤垸工程刚完工回长沙后,突发脑溢血不幸辞世,时年仅48岁。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优秀共产党员、无产阶级坚强战士的称号,并追认为革命烈士。他的遗体安葬在林木葱茏、景色秀丽的岳麓山上。

点击下载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