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改革精神,创新高校关工委工作长效机制的思考
关工委是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面临国内外严峻挑战的新形势下出现的新事物,是党中央居安思危,顺应党心民心批准成立以离退休老同志为主体的关心教育下一代的工作组织,开辟了动员组织老一代优质教育资源培养接班人的新途径。20多年来,高校同全国一样,关工委的发展经历了初创探索、巩固发展、完善提高三个阶段,2009年教育部党组下发20号文件后,除少数新升格的高职学院外,全国高校关工委基本进入完善提高阶段,普遍成立了校级关工委,很多高校的院系还成立了二级关工委,基本形成了工作网络;“五老”队伍建设也取得很大成效,全国高校已有近百万老同志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他们配合学校以加强大学生和青年教工思想道德建设为中心,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创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工作品牌。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和必须解决的深层问题:一是认识仍存在不深不到位的问题。一方面表现在高校各级领导对关工委工作重要战略意义的认识多停留在理论上,没有与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峻性和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不稳定性联系起来,没有看到西方反华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现实危险;另方面表现在对关工委这个以老同志为工作主体组织的特殊性缺乏清醒认识。由于认识不深不到位,致使关工委工作经常摆不到应有的位置,只当作“任务”,不当作“使命”,上面抓时就紧一阵,过后又松下来,甚至有边缘化的危险。二是工作发展不平衡。从横向看,各高校之间(一个高校内各院系之间)发展不平衡。大致有三种情况:有的学校领导重视,组织机构健全,注意发挥“五老”主体作用,工作就不断发展;有的学校领导口头重视,工作被动应付,推一下动一下;有的学校关工委组织不健全,工作基本没有开展起来。据教育部关工委的资料,以上三种情况大致各占1/3;从纵向看,不少学校各个时期发展不平衡。有的时期领导重视,班子健全,老同志主动作为,工作就活跃;有的时期,领导抓得不紧,班子人员变动或出现缺额,老同志缺乏主动性,工作就下滑。三是“五老”队伍组织发动困难。随着情况的变化,高校愿意做关工委工作的老同志越来越少,特别是适合担任“一号老同志”的优质资源越来越紧俏。据分析:1960年以前大学毕业或参加工作的“五老”,已在75岁以上,基本退出了关工委队伍;1960至1970年间参加工作的“五老”,年龄约在74-65岁之间,是当前关工委成员的主要人选,可是很多人被民办学校或企事业单位高薪聘用,有的要承担带孙子的任务;1970年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前后参加工作的“五老”,年龄在60岁左右,大多年富力强,本可以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大有作为。但是这部分人缺乏对旧社会 “三座大山”重压下的体验,对培养革命接班人的时代意义认识不深,加之经济状况大大改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很多人退休后不愿意再做工作,有的坦率地说:既然退休了就彻底休闲,到处游游玩玩,不再工作,更不做关工委工作。同时高校内部各种“用老”组织很多,如老年科协、科研督导组、后勤督导组等,都争夺“五老”资源。而关工委要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高,责任重,且补贴不占优,因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四是工作创新不够。由于关工委领导和成员认识不到位,老同志经常变动,还有些高校是多校区,增加了接触学生深入开展工作的难度,影响了工作的创新。
为了加强高校关工委建设,保证关心下一代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党委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针对高校关工委当前存在的问题,大胆进行改革创新。现根据多年的实践和思考,对创新高校关工委的的长效机制提出如下建议:
一、创新深化领导认识的机制是构建关工委工作长效机制的前提
高校党政领导重视是做好关工委工作的前提,这是由于关工委是“以在职领导为主导”的性质决定的。要深化各级领导对关工委工作的认识,应创新提高认识的机制:一是建立党委“关心下一代学习日”制度。高校党委一班人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对党中央和省委领导有关批示、教育部党组和省教育工委的有关重要文件、重要会议的学习,并结合学校的实际进行研究讨论,分析当前大学生思想状况和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形势对高校的影响,认清培养接班人的艰巨性,增强忧患意识,提高对关工委工作重要性、长期性的认识,使党委一班人思想认识到位。从而真正做到把关工委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经常关注,并针对学校关工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时认真解决,推动全校关工委的建设和工作不断深入发展。二是建立校关工委扩大会议学习制度。每年至少一次,校关工委全体委员和各院系党政主要领导、各党政群部门主要负责人、各二级关工委正副主任参加,由校党委分管关工委的副书记传达学习上级领导有关批示、有关重要文件、会议精神,通报校党委“关心下一代学习日”的情况,介绍当前西方反华势力与我争夺大学生的形势和各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要求大家清醒认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峻性和腐蚀、争夺大学生的现实危险性,要求各级各部门领导真正重视和支持关工委工作;三是建立全校关工委老同志培训制度,每学期至少一次,由校关工委组织,各二级关工委和其他关工委组织的老同志参加。培训内容:①传达学习上级领导对关工委工作的批示、上级关工委的文件、会议精神;②传达校党委“关心下一代学习日”和校关工委全委扩大会精神,介绍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形势和在校大学生思想状况,说明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复杂性,决定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峻性,要求老同志从实现“中国梦”的高度提高对关工委重要性的认识,做到三个不要忘记:不要忘记上世纪80年代末的政治风波,不要忘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不要忘记自己的重大责任;③反复学习教育部下发纲领性文件,吃透关工委性质、工作方针、任务,深刻理解关工委的特殊性,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发挥好主体作用。通过坚持上述制度,使各级领导和关工委老同志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深对高校关工委特殊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就一定能更加重视支持、做好关工委工作。
二、创新领导体制是构建关工委工作长效机制的关键
由于关工委的特殊性,决定了加强党委领导的特殊重要性。因此创新领导体制是高校关工委可持续发展必须认真解决的关键问题。
很多高校在关工委成立之初曾实行老同志任主任,在职领导任副主任的体制。实践中因为担任主任的老同志无职无权,很多事情要等着在职领导拍板;而当副主任的在职领导,对担任主任的原来老上级在发挥主导作用上有顾忌,往往形成老同志不好管,在职领导不便管的“两张皮”现象,影响了党委对关工委的有力领导。同时老同志变数大,不稳定,且能力强、身体好的“一号老同志”很难选聘,也显露出以老同志为主任的旧的体制不利于关工委持续稳定发展。2009年教育部党组20号文件下发后,很多高校创新了关工委领导体制,实行了以校院党政一把手任名誉主任、分管关工委的党委副书记任主任、同级退休的老领导任副主任(或常务副主任)新的领导体制。
实行新的领导体制后,在党委领导下,可以建立“四纳入”的机制:一是把关工委纳入学校思政工作机构的组织序列,按“工作机构”进行领导和管理;二是把关工委纳入思政工作体系,把关工委队伍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第四支力量;三是把关工委工作纳入学校党政议事日程,做到统一计划、统一部署、统一检查、统一总结;四是把关工委工作纳入校院领导目标管理和考核体系。实践证明,新的领导体制有利于发挥在职领导的主导作用,能较好贯彻党委意图,统筹安排关工委工作;有利于保证老同志的工作条件,及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使老同志专心开展工作;有利于协调各方,整合力量。实践证明,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建立以在职领导为主任的领导体制,可以保证党委的有力领导,可以避免高校关工委工作边缘化。
三、创新领导班子建设的机制是构建关工委工作长效机制的核心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是关工委组织建设的核心。为了搞好领导班子建设,应创建相应的机制:一是建立退二线的校处级领导干部分别受聘做校、院两级关工委副主任的制度。考虑到当前“一号老同志”后继乏人的现状,利用退二线的校处级干部,加强校院关工委领导班子,有利于解决“一号老同志”缺乏的难题。有利于领导班子的相对稳定。退二线的领导属于“准老同志”,退休后可以接着干;二是建立二年一次的换届制度。校关工委在选好“一个老同志”之后,还要选聘两至三名副主任,特别要配好祕书长,以充实班子。为了保证班子的巩固和更新,应定期换届,做到有计划地不断优化班子的年龄结构,三是建立不断调整充实班子成员的制度。老同志和在职人员经常发生变动,一旦出现缺额,半年内必须补充调整,以保证领导班子的经常保持健全状态。
加强关工委组织建设,在高校不仅要成立校级关工委组织,还要成立院(系)二级关工委组织,以形成工作网络。每个二级关工委至少需要三名以上老同志,其中副主任抓全面可兼管大学生党建工作;一名成员侧重抓教学督导工作;另一名侧重抓关工委其他工作和经常性工作。三名成员既分工又协作。现在全国各高校二级关工委还有不少高校尚未建立,特别是大多数职业学院如何建立二级关工委还在探索中。有些新建的高校老同志少,有的高校有多个校区且相距较远,成立二级关工委有很多困难,对此可以开拓思路,创新方法:①多校区的高校可以打破建制每个校区成立一个二级关工委;②老同志少的高校可以几个院(系)联合成立;③也可以由校关工委组织以老同志为主体的关工委专门工作团(组)。如宣讲报告团(组),主题教育指导团(组),调查研究团(组),理论学习辅导团(组)大学生党建指导团(组)等,这些团(组)不仅按担负的任务负责在全校开展工作,而且可安排每团(组)负责联系几个院(系),代行二级关工委的职责,经常深入学生开展工作;④还可以与学校当地的基层政府或社区关工委合作,请他们推荐适合的“五老”,就地利用地方资源充实高校关工委组织。
四、创新“五老”动员组织机制是构建关工委工作长效机制的基础
关工委是以老同志为主体的工作组织,没有“五老”的广泛和不断参与,关工委就不能存在和发展。要保证“五老”队伍的发展壮大,必须创新“五老”动员组织机制:一是确定一个职能部门负责“五老”队伍的组建和管理。过去 “五老”队伍的动员组织工作,处于自发无序状态,只由关工委个别发动,没有职能部门参与,既缺乏力度,也很难持续。关工委既然是党委领导下的工作机构,对全校“五老”队伍的动员组织就应由党委确定一个职能部门来抓。鉴于关工委工作是老龄工作的发展和延伸,老干处(或离退休处)本应有帮助老同志实现“老有所为”的职责,而且他们掌握全校老同志的情况,可以确定这个部门在关工委配合下负责抓“五老”队伍建设,并根据工作发展需要,制定和落实“五老”队伍建设方案,以便动员组织更多老同志参加关工委工作,同时也可以通过“老有所为”带动“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提升老龄工作水平。二是建立“五老”动员组织机制。高校离退休老同志大多有为学校建设奉献余热的愿望,但也存在各种想法和顾虑,必须做深入细致的宣传动员工作。为此,应创建领导主导、部门负责、党支部协助、关工委配合的动员组织“五老”队伍的工作机制,通过校领导、老干处(离退休处)负责人、离退休党支部和关工委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发动工作,反复宣传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形势的严峻性和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老同志的使命感;三是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为了鼓励和保护老同志的工作积极性,以利动员更多老同志参加关工委工作,可建立如下激励机制:①给予正式聘任并坚持经常工作的老同志固定劳务补贴,数额可根据本校经济情况和不低于校内其他“用老”组织的的原则由党委确定。②邀请为大学生正式开讲座、做报告的老同志,每讲一场都应给予适当报酬,数额可低于专家讲座;③校关工委每年年末应对全校二级关工委和老同志评选“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提请学校统一表彰、奖励;④利用简报、校报、校园网、教育部和国家关工委主办的杂志宣传报道老同志中的先进典型,宣扬老同志的奉献精神和先进事迹,以及刊登老同志有关论文、作品、经验,不定期编辑出版老同志的工作文集,这是老同志最看重的一种激励,更可增强老同志的事业心和成就感。建立激励机制的同时,也要建立约束机制。老同志参加关工委工作后,就由“自由人”变为“在岗人”,要受岗位约束。要制定关工委职责,要求老同志按职责主动工作;要确定绩效考核指标,定期考核;因私事短期离岗要请假,离岗一个月以上要相应减发补贴;因身体或家庭原因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要正式辞聘,批准后再离岗,以维护关工委正常工作秩序和组织的稳定。
五、健全工作运行机制是构建关工委工作长效机制的保证
关工委是以老同志为主体的工作组织,要确保工作正常开展和持续运行,必须建立符合关工委特点规律的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第一要建立规范工作的制度。①学习制度。每月至少学习一次。学习中央、省领导批示、上级关工委有关文件、会议精神、政治理论等;②计划、总结制度。每年年初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报党委批准后执行。年终进行总结,向全委会报告并上报党委;③会议制度。一是工作例会。校院关工委每周召开一次,交流上周工作情况,安排下一周工作;二是二级关工委副主任办公会。1个月一次。校关工委召开全校二级关工委副主任参加,汇报工作进展,研究布置工作;三是校关工委全委会(或扩大会)。每年一次,总结一年工作,研究布置第二年工作,研究决定重大事项;④请示报告制度。校关工委每年至少向党委或党政主要领导汇报一次工作。遇有重大事项及时向校党政主要领导汇报请示;此外还有简报制度、档案制度等。
第二,要建立深入学生的制度。①联系学生班制度。二级关工委每个成员都要联系1-3个班,每周至少深入联系班的寝室、课堂一次,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做个别思想教育工作;还要参加联系班的班会和班里重要集体活动;②关工委信息员制度。关工委成员不可能深入到每个学生班,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每个学生班都要确定一名班团干部做关工委信息员,由二级关工委成员分工联系,一般每周联系一次,凡有重要情况信息员及时报告,以便迅速掌握学生中需要关心和解决的问题;③调查研究制度,校院两级关工委每年都要选择1-2个有关大学生或青年教师健康成长中应注意的问题,深入开展调研,向学校提出建议并做到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
第三,建立与有关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关工委的定位是当好“配角”,一方面要配合主渠道和有关部门对大学生开展多方面的教育;另方面关工委在主持开展全校性的教育(如主题教育)时,也需要有关部门配合,为此,应建立由在职领导牵头、关工委与有关部门分工负责、上下协调、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以利工作顺利开展和提高实效。
第四,建立主动作为的机制。关工委要做好“工作”,必须建立主动作为的机制。既要主动请示汇报,争取党委的领导和支持,又要主动开展调查研究,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既要主动了解上级关工委和学校工作的计划和要求,又要主动围绕中心,深入学生开展工作;既要在德育工作中主动发挥优势,又要主动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提高教育实效。
高校关工委工作如能做到既争取领导重视,又深入学生开展工作;既积极搞好配合,又主动作为,就定能实现“有为”“有位”的良性循环,不断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200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