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自教育厅关工委简报2016年第三期)
编者按
根据《关于在大学生中进一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湘教工委通【2015】50号)规定的主题教育工作安排,我省高等学校2016―2017学年度在大学生中开展“心无旁骛求知问学”主题教育活动。为切实提高主题教育的效果,我们委请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的关工委提出该主题教育的主题报告稿(宣讲提纲),我们将陆续印发各高校参考。
“心无旁骛 求知问学”主题教育宣讲提纲
(湖南农业大学)
引言
弗兰西斯•培根有句名言:“历史使人聪明,诗歌使人机智,数学使人精细,哲学使人深邃,道德使人严肃,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这句名言深刻的揭示了知识对人的智慧增长和人格塑造的无比重要的作用。我们恰逢一个知识飞速增长的时代,身处人类知识殿堂的大学,将对知识的追求作为人生这一阶段的最高目的,既是自我成长的重要步骤,也是大学及时代赋予我们的最高要求。希望广大大学生,静下心来,心无旁骛,且先读几年书,待“厚积”方去“薄发”,站在人类知识这个巨人的肩膀上,眺望更为远大的前程。
一、为什么要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河流。”当历史发展到今天,知识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深刻的改变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我们要恪守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深入学习人类文明的丰富成果,刻苦钻研各类科学知识,矗立时代潮头,成就自己的壮丽人生。
(一)学习是保持青春的第一要诀
人的寿命在某种意义上是由大脑寿命决定的,推迟大脑的衰老对健康长寿关系重大。保持青春常驻、预防大脑衰老就是要开动脑筋,学习和思索便是脑力操。“用则进,不用则退”,不仅适用于体力,而且完全运用于脑力,善于用脑,就是多做脑力操,这样可以改善大脑的血液循环,使大脑不易萎缩。 一份调查资料表明,凡热爱学习,工作紧张,用脑多的人,比不爱学习、工作生活懒散的人,到晚年时的智商要高出52%。人的大脑受训练越少,衰老得也就越快。注意年轻时期的学习,这是加速头脑运转、锻炼理解力和灵巧性的基础。老年人仍要进行脑力锻炼,养成长期学习的习惯,多学,多思,使知识成为智力还童的妙药。美国人总结保持青春永驻的7“L”,第一个就是“learning”即学习(另外6个为loving,laughing,laborring,leaving,longing,leaning)。
(二)学习是成就自己的必要手段。
拿破仑曾经说过:“真正的征服,唯一不使人遗憾的征服,就是对无知的征服。”这是理性时代人类对于知识学习的基本共识,对于个体而言,不征服无知,无知就会征服我们。
1、学习让人精神充实。
有句谚语是: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还有句是: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道理都很简单,学习是获取真理,祛除偏见,启迪智慧,精神充实的重要条件。毛泽东同志讲要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精神要文明,舍读书学习外别无他途。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个人从懵懂走向社会,知识的累积是不可或缺的。
十六世纪人文主义思想家蒙田说:“真正有学问的人就像麦穗一样:只要它们是空的,它们就茁壮挺立,昂首睨视;但当它们臻于成熟,饱含鼓胀的麦粒时,它们便谦逊地低垂着头,不露锋芒。同样,人类经过了一切的尝试和探索,在这纷纭复杂的知识和各种各类的事物之中,除了空虚之外,找不到任何坚实可靠的东西,因此就抛弃了自命不凡的心理,承认了自己本来的地位。”
十九世纪俄国哲学家、作家赫尔岑说:“不读书就没有真正的学问,没有也不可能有欣赏能力、文采和广博的见识。……不读书的人就不是一个完人。”是的,不懂学问,没有知识,见识短浅,在遇到大问题和技术性强的问题时就会束手无策。因此,不仅要多读书,还要多去理解书中的意义,运用知识,发挥书给自己人生带来的乐趣与精彩。
2、学习让人改变命运。
香港著名企业家李嘉诚先生中学没毕业,15岁就开始挣钱养家,他勤奋好学酷爱读书。少年时期他每天白天工作之后,晚上还要买些旧书来自学,学完的旧书再拿去卖换购“新”的旧书。工余之暇到夜校进修,补习文化知识。虽然他连高中都没上过,但他却先后被香港大学、加拿大卡加里大学、北京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等多所世界名校授予荣誉博士学位。后来自主创业,并逐步发展成长江实业集团,净资产高达数百亿美元。
李嘉诚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知识将最大程度地决定经济发展、民族进步、国家富强以及人类文化的提升。谁掌握了科学知识,谁就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哲学家尼采提出:“生命是获取知识的工具,只要秉持这个原则,我们不仅会勇气百倍,同时还能尽情生活和开怀大笑”!这既可以作为我们人生的指南,也可以让我们对于知识怀抱强烈的乐观主义情绪。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人生的积淀。
(三)学习是为国为民的重要途径。
一个有知识的人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一群有知识的人能改变国家的命运。没有“五•四”的启蒙,哪有今天的中国?没有新文化运动,何谈中华之崛起?鲁迅之言,犹在耳畔:“从学医的科学救国,到写作的文化救国,中国缺的是知识!
钱学森,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1996年,钱学森在钱学森图书馆揭幕典礼上的书面发言中,深有感慨地说: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图书馆和资料馆,就没有今天的钱学森。由此可见,渊博的知识,成就了钱学森,也成就了我国国防工业的重大发展。
(四) 学习是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古人就已经写出如此生动的名句来告诫我们读书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了,我们现在讲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要想建设一个具有高度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没有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是不行的;科学技术仅为少数人所掌握,也是不行的,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更因如此。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的全国演讲中,对刚刚开学的广大学生说:学习“不仅仅对于你们个人的未来有重要意义,你们的教育如何也会对这个国家、乃至世界的未来产生重要影响。今天你们在学校中学习的内容,将会决定我们整个国家在未来迎接重大挑战时的表现。你们需要在数理科学课程上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去治疗癌症、艾滋那样的疾病,和解决我们面临的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你们需要在历史社科课程上培养出的观察力与判断力,来减轻和消除无家可归与贫困、犯罪问题和各种歧视,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加公平和自由;你们需要在各类课程中逐渐累积和发展出来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去创业和建立新的公司与企业,来制造就业机会和推动经济的增长。我们需要你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天赋、技能和才智,来解决我们所面对的最困难的问题。假如你不这么做――假如你放弃学习――那么你不仅是放弃了自己,也是放弃了你的国家”。
纵观整个人类的发展史,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关键,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不会忽视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三国时代,诸葛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力量就来自于知识;一代伟人毛泽东博览群书,海纳百川,领导全国人民改变了中国的命运,用知识谱写出了光辉的篇章;是知识,让高尔基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是知识,让爱迪生从贫民窟走入了曼哈顿;是知识,让轮椅上的霍金成为了全世界的骄傲!
二、如何做到心无旁骛?
(一)什么是“心无旁骛”?
“心无旁骛”: “心无旁骛”出自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旁:另外的;骛:追求, 心无旁骛即心思没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
专注是一种能力。
(二)当前大学生的旁骛:(针对学校大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举例)
(三)如何做到心无旁骛?
1. 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立志于学。
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讲过:“一切学习都不是为学而学,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他曾引用宋代学者朱熹的话:“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求知问学的根本目标就是为创新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2015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对青年学生讲话指出: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我说过,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行百里者半九十。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动员广大青年为之奋斗。光阴荏苒,物换星移。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广大青年对五四运动的最好纪念,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担负起历史重任,让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
今年“五四”前夕,习近平同志又语重心长勉励青年学生:“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广大青年要自觉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本领。人生的黄金时期在青年。青年时期学识基础厚实不厚实,影响甚至决定自己的一生。广大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有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
谚语讲:磨刀不误砍柴工。创新思维的培养,创业能力的具备,对于一般大学生而言,需要广博的知识尤其是坚实的专业知识的储备。
曾国藩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有志则有上进之心,有识则知学之无尽,有恒则衣带渐宽终不悔,好学不倦,始终如一。
大学问家朱熹说:“百学须先立志。”古人云:“为学之道,始于立志,凡学之不勤,其心志之未尚立也。”立志于学,就要矢志不渝,持之以恒,不断进取,不断超越。“立志、学习、成长、改变”是一个人的学习成长过程。
曾国藩说:“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他又说:“只要人肯立志,都可做得到”。
立志最好与兴趣相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能够将志向与兴趣结合,就能更好的提升学习的效率。所以,在学习中能找到兴趣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2.要有优秀的学习品格,勤奋坚持。
曾国藩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古往今来有成就的读书人,不管天资如何,无一例外都是勤奋加坚持,数十年如一日,不问寒暑,辛勤不辍。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的故事。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有一个固定的座位,由于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在这个座位上钻研学习,结果在座位下的水泥地上都磨出了脚印。
悬梁刺股(苏秦)
程门立雪(杨时)
牛角书生(李密)
凿壁借光(匡衡)
囊萤映雪(车胤、孙康)
焚膏继晷(韩愈)
韦编三绝(孔子)
(学校学生中的典型案例)
3.要与志同道合者为友,比学赶帮。
《礼记•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事。
在很多学校,都有这样的现象:一个寝室因为学习风气好,寝室里几个人都顺利通过四六级,或者都考上了较好学校的研究生。
4.学习与思考并行,内化提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孔子也曾有苦思不得的情况,“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也深刻的认识到学习和思考不可偏废。曾国藩也认为:“思与学不可偏废”。
求知问学,问与学,思考和学习,是重要的两个方面。带着问题学习和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对于学问的增长,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求知问学的方法?
大学生要学会学习:掌握科学方法;善于自主学习。
学会学习的方式、手段、途径和技巧。好的方法和习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珍视课堂、学会专注
师授学习是大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主渠道、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教师授课的专业性和系统性强,网络微信的知识多数碎片化
认真听讲,克服旁骛的诱惑、养成专注的习惯是人生获得成功的重要能力之一
2. 既效先人、也重自学
借鉴前人的学习经验少走弯路;
善于自主学习增强学习效果;
科学用时制定好学习计划:学会管理时间和约束自己;
正确认识自己培养学习兴趣:知识浩如烟海、个人千差万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习针对性;
面向未来学会创新性学习。
详说读书:
1. 博览群书,先泛后精;先做书呆子,再做聪明人。
一个人要在竞争激烈的时代脱颖而出,必须知识广博,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仅仅是指写文章;扩大开来看,读书多了,一个人在处理高深的专业问题和解决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就可以左右逢源,得心应手。读书过目不忘者必竟只是少数,对大众读者而言,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作笔记、做卡片以至分门别类地做书箱式的知识储存都是长久而有效的方法。而精读书籍,则是深入领会作者思想最直接的方法。一部对自己人生有长久启示的书,一部对自己专业有指导价值的书,应该反复阅读,甚至阅读有关该书的研究论著,以吸收别人的研究成果。对某一名篇,某一经典,某一哲理名言,应该背诵以达终生记忆。中国古人读书特别重视背诵,背得过的篇章可以使人受用终生。
还有一种读书方法叫“三勤阅读法”。所谓“三勤”就是“勤读勤抄勤写”,读、抄之外的写,就是知识转化,化人为已,吃进别人的,输出自己的。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古代大诗人欧阳修读书在“厕上、马上、枕上”,可以说不虚掷一寸光阴。
所以鲁迅主张:读书的时候凡重要的段落和文句,要在下边划上横线,以后复读,只读划线的地方;他还主张一边读,一边做摘录,就是做好读书笔记。郭沫若的方法是:由一本书而进入同类的书,由同类的书而探寻这一门类的本源,这是学者的读书方法。林语堂主张要读书就不要讲条件,光线暗啦,桌子低啦,有人不愿读书,一年四季都能找到理由:“春天困倦难读书,夏日炎炎好睡眠,秋凉冬冷天日短,不如等待到来年。”孙中山说:“我一日不读书,即不能生活。”他说他一两顿饭不吃他不在乎,没有书看他就受不了。有人提供了一个读书方法:科学书要读最新的,文学书要读最古的。因为科学的发展在日新月异,而文学书只有经过时间的过虑和历史的沉淀才能成为经典。
郑板桥写过一块牌匾是“难得糊涂”,这大家都知道,但他的读书经验是:“五经、二十一史、句句都读,便是呆子;汉魏六朝、三唐、两宋诗人,家家都学,便是蠢才。”他如此讽刺博览群书的人,就是要提示世人:精读一本书,胜过乱翻一车书。读书的方法各不相同,各人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读书方法。
朱熹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古往今来的大学问家,各有各的读书经验,比如梁启超,他推崇的读书方法是抄书,人常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就是这个道理。
而司马光的主张不光是读书,而且要背书。中国旧式私熟的教学方法就是:念、背、打。先生教你念书,然后学生背书,背不过了打手板子。这样念过的书一辈子忘不了。打手板子多疼啊,手掌朝上,先生拿专门的板子或者戒尺打十几下,手掌肿起来吃饭连碗都端不住,要用砚台压在上面消肿止痛,因为一篇文章受这么大的罪,能忘得了吗?
2、把书广义来读,可以理解为读山河自然,读世道人心,读风情民俗,而后阅人知世。
一个富于人生经验的人,他必然有丰富的生活阅历,而获得生活阅历必然与他行万里路有关。古人说,要做智者,必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走进大自然,就要善于观察:包括客观事物的外在形态和内在本质,需要搜奇探微,对自然保持好奇心。
读书是获得前人的生活经验,而旅行是用自己的身体和心灵来获得对自然和社会的感知,这就叫阅历。如今时兴旅游,时兴游山玩水、时兴购物休闲,但作为有心人,更重要的应该是留心观察,要有发现,比如各地自然风物的区别,风俗民情的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文化深层上有什么意义等等。你要成为一个生活的观察者、思考者,首先要把自己身处的历史人文环境搞清楚,这就必须行走和观察。再比如对待困惑、困境、困顿、困难、灾难、苦难,等等命运中的不测,是呼天叫地,还是耸肩承担?苦难不见得是坏事,因为苦难令人深刻,悲剧使人崇高。俄国一位作家说过:对一个作家而言,少年时代的苦难是他一生的财富,对一个想在别的行当有所成就的人,少年苦难是对他心灵的磨砺和淬火。什么叫阅人知世,什么叫穷人的的孩子早当家,因为历经世事的磨练,他心理成熟得早。所谓“行万里路”,其实是人生经验和见识的积累过称,古代的《徐霞客游记》,柳宗元的《永州八记》,都是这么产生的。陕西有94个县,贾平凹考察过的县有七十多个,先后写出了《商州初录》,《商州又录》、《河西游品》、《陕南笔记》、《陕北八记》等等数百篇很精彩的记游文字,比如他写陕北的延川城,说是“这个地方的花朵是太少了,颜色全被女人占去;石头是太少了,坚强全被男人占去;土地是太贫瘠了,内容全被枣儿占去;树木是太枯瘦了,丰满全被羊肉占去。”这样准确而精彩的文字概括,是因为他脚下有着很扎实的行走功夫,再大的天才,生活积累这一块是不可以缺少的。所以,立有大志的青年朋友,要脚踏实地去行走,用心灵记录大千世界,走好人生历程的第一步。
参考资料:
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安徽合肥 2016年4月26日)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4年5月4日)
《学会学习》
――大学生学习引论 第2版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
主编 王言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