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内容

热点内容

全站检索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南农业大学滨湖商场
  • 电话:0731-84635220

一生热情与学子,半世年华予农大

时间:2017/11/27 10:59:00  来源:   作者:孙君镕   点击:

一生热情与学子,半世年华予农大

 

 

                                                                                                      作者: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孙君镕

 

个人简介:杨大媛,中共党员,现任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是一位尽职尽责,一直致力于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老师。她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关爱学生。因为喜爱同富有朝气活泼的青年学子们交流畅谈,杨老师70多岁的高龄依然活跃在工作岗位上,希望自己能为改善学生学习和生活状况多做一点贡献。在学院学生眼中,老师就像邻居奶奶一样慈祥温柔,亲切温暖,总是笑容满面,让人如沐春风。她精力充沛的工作状态又让大家赞叹不已。

 

一段岁月一首歌,歌声飘扬是回忆

 

杨老师是江苏苏州人,古人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美景之绝胜,可见一斑。小桥流水,青砖白墙,吴侬软语,杨老师自幼生长在如此灵秀俊美的水乡便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家乡特有的温婉与优雅。杨老师的父亲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会计从业者,受父亲的影响,老师对数学财务这方面非常感兴趣,所以在当时专业不够细分的时代,报考南京农业大学时毅然选择其中的农业经济专业。那时候的大学没有丰富的各类校园活动,大一就需要每学期都花几周时间进行实践活动,主要是插秧,挑土这些体力活,锻炼自己。除此之外,老师年轻的时候非常热爱学习,成绩非常优异,因为性格活泼外向,还积极参与文娱活动,担任院文娱部长,那段青春岁月,现在回想起来,老师都甚是怀念。

当提及家乡名胜风景,特色小吃时,老师对苏州园林的古典秀雅赞不绝口。她表示自己对藕粉,小笼包,卤汁豆腐等家乡美食情有独钟。谈及杨老师的乡愁时,现身处长沙的杨老师透露,偶尔会回到自己的家乡苏州探望故里,与家乡的亲戚朋友诉长说短。有时,苏州的亲戚朋友也会给老师邮寄零食小吃,老师的思乡之情能得到些许慰藉。在闲暇中,杨老师爱听戏曲,她说她有空闲就会观看戏曲频道,粤剧、徽剧、沪剧都是她的心头所爱,清闲的时候总是会听听,她表示欣赏着戏曲能让自己身心放松,这也给她增添了几分欢乐。

众所周知,江苏人嗜好甜点面食并且口味偏清淡;而湖南喜吃辣,气候又易变。杨老师说刚到学校时,看到食堂的饭菜都不知道何从选择,不过好在由于当时的学校有很多老师来自五湖四海,食堂也特意准备了清淡的食物,不至于让她无从下口。这么多年的生活,杨老师也差不多适应了湖南,却仍旧不太习惯这里多变的气候,还时常会因此感冒。

在和杨老师的聊天中,我们也了解到,最开始的湖南农业大学,无论是环境还是教学设备都比较简陋。刚分配过去时,学校只有教练室把所有专业课混在一起上。为了能够更好的授课,杨老师认真地去听每一节专业课。

回望过去,那是我们所不能想象的艰苦与不易。当时的农大,条件艰苦,老师们除了日常授课。还需要经常进行体力劳动,诸如插秧、种田、挑土等体力劳动。杨老师笑称:“当时农学院的老师插秧那叫一个快呀,特别厉害!”

 

你带给我经历,我掩盖住繁华

 

杨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件当时的趣事,她刚到学校时,扎着两个大辫子,身穿色彩鲜艳的裙子,一进食堂,却发现所有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她,对她的穿着感到稀奇。后来为了尽快融入集体,杨老师把所有好看的衣服锁进了柜子里,穿起了和身边的同事一样简单朴素的粗布衣裳。城市里来的娇养姑娘,却从来没有因为环境的变更而有所抱怨,而是永远积极地去融入新环境。

再次讲到杨老师的工作,杨老师的工作从当时的农学系到后来去了基础科部。杨老师回忆说:“那个时候,我们基础科部来的都是外省的同事,一个个多才多艺。虽然当时我们插秧干不过本地人,但是在体育和文艺方面,他们可比不上我们。”

作为学校最早的一批老教师,也作为学校发展“铺路者”,杨老师也有许多可敬的事迹。商学院和经济院的前身便是经贸学院,但是,五十多年前校里没有这个学院。当时,毕业于统计学的杨老师除了平时授课,她还需要到农场种田劳作。但是为了引进先进的学术知识,她和另一群同样有着执教热情的老师共同为设立独立经贸学院做出努力。在经过七年的波折后,老师们又顶住了文化大革命,这一熬就又是十年。文革过后,农经课恢复,又经过了六年,一个新生的学院――农经院,在老师们的努力下熠熠生辉。当时建成后的经贸学院只有一个专业,为了农经院更好的发展,杨老师又先后前往外省几所名校进行人才招募。后来在杨老师和同事们的努力下,经贸学院逐渐发展壮大,专业不断增多,课程不断完善。当老师所教授的82级第一届学生组织众多同学们在老师70大寿纷纷从各地赶来为老师贺寿时,看着往昔优秀的学生们如今都成为栋梁之才遍布祖国大地,杨老师说那一刻她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

杨老师一直都在和学生打交道,她喜欢学生,学生也亦喜欢她。在同学们眼中,杨老师是个和蔼可亲的奶奶,她像家人一样关心着同学们的生活,让同学们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杨老师退休后,也依旧没有清闲,反而更加忙于学生工作。关工委、督导团是她始终如一坚持的工作。我们常常看到杨老师奔波于工作,却依旧满怀热情。东方科技学院于2002年成立,便出了一个新的方案,想要把退休的老教师留下来当班主任,开始的两年,杨老师因工作繁重婉拒了。后来在从2004年开始到2010年的整整六年时间,杨老师在东方科技学院当班主任,而与此同时,她依旧负责关工委和督导团,坚持以一丝不苟的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对待自己的新工作。

 

一心热情给学子,半世年华予农大

 

后来,和杨老师一同毕业的同学们,被分配出去的大多数都已经调回了当地,而杨老师却依然留了下来,尽管一直在奔波,一直在为成立专门的经管学院而呕心沥血,这段旅途很艰难,但杨老师依然坚持了下来。当我们采访她的获奖经历时,这位获得过多项国家级荣誉却依然保持谦逊态度的杨老师却害羞地避开这个话题,始终闭口不谈,“这个事情我才不要跟你们说”,她生怕我们向外张扬。

杨老师出生于1940年,到现在已经77岁了,老年人总是或多或少出现一些身体不适的状况,我们在杨老师的桌上也看到一些维生素保健品,据杨老师透露近年来她的右膝盖常常行动不便,视力也逐渐下降,她经常边工作边揉膝盖,可尽管如此,杨老师依旧在教师这个岗位上为学生带去温暖与关怀,依旧按时出现在同学们的教室和同学们一起上课,对同学们嘘寒问暖。可敬又可爱!

当问及杨老师当初为何选择留在关工委继续工作时,“因为我喜欢这份工作,喜欢与可爱的学生们相处”,杨大媛老师回答道。她热爱着教师这份职业,很享受在三尺讲台上为同学传授毕生知识,因为内心对学生的那份不舍,所以选择留在关工委继续工作。在认真工作的同时,杨老师为了让生活不单调乏味,还加入了学校组织的老年歌唱班,经常和同事一起学习曲目,在学习中享受与同行老师们一起娱乐的过程。当问及杨老师是否考虑过工作到什么时候退休时,这位为工作无悔付出了五十多年的慈祥老人露出可爱的笑容:“学校什么时候不要我了,我就什么时候停止工作。”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杨老师为工作耗过了她的青春,也与她的思乡之情做了抗争。也许不辞苦辛,默默耕耘的杨大媛老师从就职开始,便有了将自己的一生许配于教师这份职业的决心;或许在一开始,在教师这个职业生涯中义无反顾,默默奉献的杨大媛老师,便有了将自己毕生所学无私地传授于她的学生,并执教到底的信念;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上,杨老师的故事还未讲完,我们可以去听她慢慢道来;杨老师的心历路程,我们可以停下脚步,去听她诉说;她的执教心境,我们需要慢慢领会。这位为一个学校的发展无私奉献的可爱老人,始终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本文获得教育部关工委《心系下一代》杂志社举办的第二届“心中的感动——记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优秀人物”征文活动优秀奖
点击下载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