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内容

热点内容

全站检索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南农业大学滨湖商场
  • 电话:0731-84635220

中国文化中的“和”

时间:2011/03/03 09:38:25  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中国历史上的概念经历了由实转虚的演变过程,它逐渐从具体器物与感官经验抽象而为价值理念和精神诉求,用来表达协调、和谐、平和等思想观念。
 
和而不同
 

        “的精神是以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的;而旨在排斥异己,消灭差别,整齐划一。古人对的异同有着深刻的洞识。孔子明确提出过和而不同的命题,并把此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标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的理念,从被动的方面看,意含反抗政治强权或文化霸权的压迫;从积极意义看,则昭示了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与博大胸怀。
 
致中和
 

        中庸观念讲的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恰当适度,强调对欲望、情感和行为等有所节制,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与中庸概念相近,古人有中和一词。《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里谓中节,并把中和提升到宇宙精神的高度。

        在儒家看来,如果人人能够文质彬彬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做到行为有度,进退有矩,那么,整个社会与宇宙的和谐,也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和为贵
 

        历史上作为社会规范与制度安排的,它的特性有二:其一是。旨在依据共同体成员的职位、年龄、性别等因素来划分权利和义务范围,规定不同社会角色的各自行为边界,以此来避免因无别而造成的利益冲突和社会无序。其二是。《论语·学而》载有子的话说:“礼之用,和为贵。”“为贵,是的体现。制度化的与精神性的,两者刚柔相济,不可或缺。

 

点击下载文件: